萧山不少人靠这东西发家致富,现在却成了情怀!你们家还有吗?
萧山花边
20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通过一名商人将万缕丝这门西方手艺带到了萧山坎山一带。这一舶来品在交融了中国民间技艺后逐渐形成了一项萧山的传统工艺——萧山花边,并在海内外名声鹊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萧山的花边产业推及巅峰时代,不少人由此发家致富,民间曾有“挑花挑出三层小洋楼”之说。但随着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兴盛,“挑花不如打工”,手绣花边日渐没落……
蔡敏杰、徐京 制作
城厢街道文化路是一条老底子的服装百货商业街,市心桥附近的文化路59号门口挂着“萧山花边研究所”“萧山珠绣文化研究所”等标牌,夹在其中显得格外不同。我路过常会看一眼这些古板的木牌子,想里面可能是个严肃场所。直到走进它,和这里的主人王丽华交谈,才发现这里藏着浓浓的百年情怀、对传承的坚守,还有对市场认同的渴望。
《七彩蕾丝》 设计制作:王丽华
走进研究所,你会发现这里一点都不古板。
玄关墙上挂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些竟都是刺绣而成,不禁让人感叹:好一个“以布为纸、以珠当墨”。
玻璃橱窗里有一件宝贝——特重工万缕丝真丝全雕垫绣(台)毯,出自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先生之手。据介绍,这一作品不仅纹样设计精巧,更重要的它几乎囊括了萧山花边的所有工艺技法。这样的作品被称为“萧山花边活字典”,以后即使技艺传承真的断档了,也有实物给后人模仿。
最早的萧山花边花色单调,针法也只有几种。在融合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后,随着针法的不断创新,不断增加,品种也从衣边、小杯垫扩大到台毯、床罩,萧山花边自此开枝散叶。“有很多技艺精湛的手艺人都散落在民间,年纪也有八九十岁了,挑花手法濒临失传。”王丽华曾带领着自己的学生们走访了十多位萧山民间的花边高手,学习她们的针法。王丽华回忆说,那些老人看到她们来学习都非常激动,“即使她们眼睛已经花了,还会很细致地教你应该怎么做。”有很多传统的花边手法,以往只能从老人们的口口相传和一些文献中了解,但那次寻访,让王丽华收集到了很多没有被出口国外的传统作品,从老艺人的手中找回了不少针法。汲取传统,再加上不断地创新,现存的萧山花边针法已有40多种。
在众多非遗传承人中王丽华显得有些特别,因为她传承的不仅有萧山花边,同时还有萧山珠绣。
耗费半年绣成的牡丹图
“在我们小的时候,妈妈们都是靠织花边赚钱的,家里有女儿的,就会在妈妈边上帮着穿针引线。”王丽华从五岁起就与花边结下不解之缘。另一边,王丽华的太婆婆、奶奶、父亲都是珠绣手艺人,家里有个小作坊,兼做花边收发点。“我家是做刺绣加工业务的,当时羊毛衫都需要手工绣领子、绣花样,整个所前的人都会到这来绣。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做些小任务,帮父母的同时,也能给自己赚赚学费或是零用钱。”
资料图
虽然是会计专业毕业,但是她发现自己内心最向往的,还是针线在手中飞舞的感觉。“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王丽华选择和父亲一起承包起家里的加工单业务,除了花边、珠绣的单子,王丽华还开始做起了服装等刺绣加工业务。
再后来,王丽华抛开做得不错的生意,成了赵锡祥先生的关门弟子。
收藏在杭州工艺美术馆内的赵锡祥作品
当年有这样一条新闻——《赵锡祥:不想做最后一个花边大师》,说的是2012年杭州市首推以五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为传承主体的“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赵锡祥在全国公开招徒。王丽华就是在那时拜师入门的。“我是萧山人,对萧山花边又非常熟悉,这次机会实属难得。”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她在几百名参与者中脱颖而出。从原先的制作者转变为一个设计者,并不是一件易事,她用了5年时间学艺、实践、创新,投入到了真正的“花边世界”。她还将花边技艺和刺绣技艺进行融合,创作出的许多艺术精品均获得业界肯定。
王丽华说自己对花边研究的热爱,受赵锡祥影响颇深。数年前,她要创作一件作品去参加工艺博览会,将自己的设计图发给赵老审核后她就去休息了。这套作品是由一百多张小片组成的,小图的审核需要花上五六个小时。“凌晨一点,他和我说,小王,你有一张图稿错了,需要改改。”王丽华有些动容,“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想到他还在熬夜为我审稿。第二天一起来看到老师回复的消息,真得让我感动又惭愧。”
“传递,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爱。”王丽华收徒不收费,她对自己的学生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花边这门艺术。20来个徒弟中已有几个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下一轮传帮带。
为了更好地发掘、研究、传承、创新萧山花边、珠绣等传统刺绣工艺,2018年,王丽华设立了这家萧山花边研究所,带着自己的学生进校园、进社区,宣传这门面临着失传危机的“非遗”技艺。
非遗进校园
这些手艺人也没有停下对花边的创新与探索。王丽华非常清楚传统技艺要延续“生命”,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大众,结合现代审美,延伸产品线,不能只围着简单的手工艺品或是高档工艺摆件打转。
“我在参加一些非遗展的时候发现,穿汉服、旗袍来的人多起来了,而且很喜欢我们做的团扇、手绣小挂件。”这给了王丽华一个精准的市场用户画像,于是她在研究所里开了一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旗袍工作室,专做私人订制。
走进工作室,里面挂满了布料、各样花色的旗袍、清丽秀雅的汉服,两名师傅正在认真制作。王丽华说:“花边这种传统文化需要一个载体,看到美,才会想去了解,才有传承下去的可能。”她希望能将花边、珠绣工艺与中国传统服饰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被更多的人看到并接受。
王丽华的办公桌上有一只花边口罩,这是她去年设计的。别看这小小一只口罩,要经过裁剪、打褶、拷边、镶花边等七八个步骤制作而成。“特殊时期,我喜欢在防护口罩外再戴一个花边口罩,不同的花色搭配不同的衣服心情都会好一点。”王丽华说。去年,这种口罩还送到了小区保安、卡点值守人员手中,给前线人员送去了一点温暖。
在这里还会不定期举办手工体验课,所以研究所门口又挂上了一块标牌:萧山手工体验馆。“我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作为萧山人,都不了解什么是萧山花边、萧山珠绣。”随着时代发展,机绣产品越来越多,王丽华仍坚持着手绣花边。正如她所说,萧山花边这个“非遗”不是个名头,一针一线中都流淌着岁月的故事,是代代相传的延续,亦要跟上时代不断创新。
文、摄/贺一萍 徐京
编辑/俞海波
//文末福利//
哪里需要盖哪里还是妈妈的最爱啊
你可能想看
点